然后去参观了谷歌,看到谷歌的办公楼之间还有沙滩排球场,大概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对还款的要求放松,本金可以延期,当然利息还是要还。在发达经济体,中小企业是围绕一个大企业的产业链的企业,不仅是说规模小,比如汽车业,大企业每年生产200万辆,而生产了20万辆,或者5万辆的就是中小企业,他们不是这样划分的。
另外还有保险,在危机之前,美国的AIG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现在可能不是最大的了,它把亚洲业务卖掉了,它的负债率是92%,杠杆率大概12.5倍,而在2008和2009年的时候负债率大概是95%,杠杆率是20倍。本文根据作者9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名家讲堂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经作者审订。还有一个问题,回到用途的概念,任何一个房产和土地,它的价格和用途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暂时还是愿意用后危机期的概念。问:您刚才提到土地流转的问题,至今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所以,再平衡是要解决制度性的结构问题,不是解决简单的经济周波问题。你把别的都改了,它自然就好了。二、金融改革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当前的金融创新方向仍有偏差
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出口商品与外币兑换得来的,钱货两清后,我国是这部分外汇的拥有者,可以自由支配。(2)企业和个人到国外直接投资或购买金融产品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使居民可以选择的外汇投资品种和工具极为有限。1、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的数量关系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净误差及遗漏=外汇储备增加额。外储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众多制约自愿持汇的制度障碍和现实约束:(1)在我国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资金的同时,对外汇资金运用并没有做到相对应的放松,资金流出受到严格管制。
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余额约占2012年中国GDP(如果按照2012年末的汇率折合8.3万亿美元)的41.4%以及同期中国央行总资产的80%左右,成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最重要的资产。外汇储备改革是我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本质上,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通过货币发行权集中持有的以外币标示的国际财富,即归属于本国的国际资产。第二类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形成的债务性资产,如外资流入等。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从1994年末的823.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1941亿美元,年均增长5.19%。这样不仅使央行成为外汇的最大买家,也奠定了中国官方储备国地位。
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储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这是有海外关系的人用外汇换到的特权。如何创新管理和运营好中国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已成为提升中国金融战略、保卫国家财富安全的关键。1、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不仅是一国对外金融政策的联系纽带,更是体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002-2008年期间,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的迅速增加,央行票据的平均利率由2.13%升至3.86%,导致中国货币当局的对冲成本大幅上升,如果加上准备金存款利息、央行票据利息、国债正回购利息等外汇占款对冲的利息成本,总成本将介于1.4-1.5万亿之间。当时,有一种俗名叫外汇券的票证,可以到指定地点购买时髦进口货。
近1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净误差及遗漏这三项。
目前,中国拥有这类权益性财富的总额大概2.5万多亿美元。债务性资产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前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实业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这部分债务性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较小,我们使用的空间比较大。近年来,虽然管理当局已经允许外贸企业开设外汇账户,留存部分外汇,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实际持有的外汇份额远远低于允许留存的限额。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金融战略 财富安全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十年来为何爆发式增长?这其中既可以用国际收支失衡论、全球储蓄过剩论、全球流动性过剩论、全球分工论等来解释,更有中国自身的体制性和制度性成因。未料,30多年后,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高达3.5万亿美元,外汇多到成了麻烦。
3、中国独特的结售汇制度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代之以银行的结售汇制。2001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31.27%,远远高于同期我国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宏观经济指标。
短期外债余额更是增长迅猛,从1994年末的104.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500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5.57%。后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证券投资和不明目的的热钱,这部分外汇随时都有可能撤出中国。
企业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账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银行。怎么办?张茉楠博士有些看法,听听有没有道理。
巨额外储加剧内外部失衡的矛盾巨额外汇储备使中国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并加剧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这表明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重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重转移是企业对外汇专业银行的结售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困扰中国的难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产生根源到对策措施深入探讨改革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制定外储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回报率很低的美国国库券、财政部中长期国债和联邦政府机构债券等(平均名义收益率只有4%-5%),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由2000年初的714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底的1.2万亿美元左右,占美债外国投资者持有总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初的8%升至目前的22.1%,持有美债规模占外储资产的比重达到38%以上。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日益加剧,即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负债方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增长,这种日益扩大的货币错配以及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格局不仅加大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也使货币当局在相当程度上陷入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使本币政策与外币政策间产生冲突,加剧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3、巨额外储持有成本高拥有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持有收入回报率比较低的外国政府债权而出让收益率比较高的股权,这是很大的利益损失。
从存量上看,1999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3年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2012年中国资本金融账户出现1173亿美元逆差,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首次出现年度逆差)。自2006年起我国已连续7年位居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元总体趋向贬值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走低,中国外汇储备已处于高度不经济的状态。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冲突,进而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巨额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以及应对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外汇对冲成本越来越大中国货币当局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如回收再贷款再贴现、国债回购、发行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配额等。4、导致央行货币错配更加严重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占总资产的近80%。话说30多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我们国家奇缺外汇。
(3)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升值预期的自我强化,由于持有外币的收益远低于持有人民币的收益,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往往将外汇资金视为烫手山芋,一旦取得外汇资金就迅速结汇。第一类是由外贸顺差形成的权益性资产,是积累下来的国际净财富。
第二重转移是外汇专业银行对央行的外汇资金转移,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外汇,必须卖给央行。下一步,外汇储备的改革要在推动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在经营管理方面实现三大转变。
对于我国而言,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债务性资产,不能随意动用。因此,随着我国短期外债余额的不断迅猛增长,为了保持足够的国际清偿力,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由此越来越大。
记者:方问禹视觉 | 编辑:吴晶晶、高松龄新华社国内部、浙江分社联合出品。
要建强公共研发平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健全体系、完善服务、优化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高效利用。
远处,南湾湖的头鱼刚被捕捞上岸,便被送至桃园露营基地,为了博个好彩头,人们争相为头鱼竞价,驿站观光区域的千鱼宴也已香味四溢。
监制丨申勇策划丨史伟 王鹏飞编导丨姚瑶 马喆摄像丨张垚 周倜航拍丨范凯 林侃统筹丨闫岭 刘建昌 闫伸制作丨何新桐资料丨总台浙江总站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
放眼望去,人们依然能清晰地看见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画面
蔡奇、丁薛祥、王毅、谌贻琴等参加会见。